一年一度的愚人節來臨了,這個日子特別有意思。當然悼念哥哥張國榮是香港一大感人事,各大媒體紛紛製作特備節目。但這事對愚人來說,只有當年他死的那天令我感殤,過後日子都再沒有感覺。始終我認為人不是為了某人而生存,是為了跟別人一同成長、一同追求真理而生存。每每看到媒體上對哥哥的報導,都不其然有點感殤。為的不是對哥哥離去的追憶,是對哥哥的粉絲們的過度著迷,到了一個地步是有點反智,用得著要這麼哀傷嗎?難道受戰火催殘的人不值得我們追思嗎?香港人的視野終究是太分裂,知識各自為政,沒有普及化。智慧只是死捱出來,太費時失事了。這樣的行為不正是順渡慶祝愚人節嗎?
返回核心命題,愚人所說的特別意思是慶祝一個自戀宿命、對號入座的愚人的生晨。想一想,愚人出生了已不知不覺五年的光境,那時正值第一屆香港青年部文化總會的籌備前夕。一日,心中無意泛起這個概念,未懷胎,便成人,出生了。「愚人」本身並非只有此二字,而是從父母所改的全名衍生出來,繁化成懶有詩意的「愚人啟賢良」。還為此屎詩式詩句譜上意義,賦予了它的生命。「愚人」只是一種方便,方便在末法生活中遊走。當沒有忘記「啟賢良」的存在時,宿命的旅程便正式展開了。
五周年的紀念,意義特別大。因為社會流傳過一個學說是,五年是一個年代的更替,新世代的價值觀便會融合成形,慢慢在五年間積累成另一層黃土,成為古跡。愚人碰巧在五年後的今天終於正式展開新的旅程,是人間革命的旅程。跨過充滿荊棘的宿命之地,昂然大步走進無邊遊樂的使命大道。心境配合著光境的步伐,一念終於掌握到愚式三千的竅門了。要走入正統的一念三千,就看你在接著的旅程上享受過甚麼風景,品嘗過甚麼空氣,感動過怎樣的流動。路程上你所坐的車卡的空間是恆常不變,變的只是外在風景,還有車廂內看不見的物質運動。要洞察到看不見的變幻是永恆的守則,便要看你與大宇宙接觸多久。接觸的方法只有一個,聲動藏於內心的自在,遊樂才會在固定軌跡的空氣中發生,大宇宙的智慧便順著這個遊樂場滑向你的視野記憶中,歷久不衰。不要忘記乘坐著的火車,是固守於一條軌道上行走。樂趣是不能脫離軌跡的定位,你要默默記著,它才會全數被發現,自得其樂。老友,請緊記你的目的地─南無妙法蓮華經,勿樂極忘形。
往後,我會否以愚人啟賢良作為根本的名字,我想,應不會,我還是樂於享受愚人的生命狀態,樂趣便一直歸於愚人。
星期二, 4月 04, 2006
愚人節(上)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